CJJ201-2013(4限界)

4 限 界 4.1 一般规定 4.1.1 各专业轨旁设备和管线安装后应分专业检测限界,并宜按本规范附录A表A.1做好记录。 4.1.2 轨行区所有专业施工完成并通过分部工程验收后应进行限界检查,并宜按本规范附录A表A.2提交限界检查报告表。 4.1.3 线路开通试运行前,必须确认所有设备和管线不侵入设备限界。 4.1.4 限界应采用测量仪器或限界检测车(以下简称检测车)相结合方式进行检测。 4.1.5 当采用测量仪器检测时,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对测量仪器进行检定。应采用施工图的设计线路中心线及轨面作为测量基准线及基准面。 4.1.6 检测车宜安装声电感应报警器。检测车检测前,

  4 限 界

  4.1 一般规定

  4.1.1 各专业轨旁设备和管线安装后应分专业检测限界,并宜按本规范附录A表A.1做好记录。

  4.1.2 轨行区所有专业施工完成并通过分部工程收后应进行限界检查,并宜按本规范附录A表A.2提交限界检查报告表。

  4.1.3 线路开通试运行前,必须确认所有设备和管线不侵入设备限界。

  4.1.4 限界应采用测量仪器或限界检测车(以下简称检测车)相结合方式进行检测。

  4.1.5 当采用测量仪器检测时,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对测量仪器进行检定。应采用施工图的设计线路中心线及轨面作为测量基准线及基准面。

  4.1.6 检测车宜安装声电感应报警器。检测车检测前,应对其进行第三方检测,检测车上各检测点的允许误差应为±5mm。

  4.2 车辆基地

  4.2.1 车辆基地应设车辆限界检测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检测装置前后20m内的轨道钢轨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轨距的允许偏差为—1mm~+2mm,变化率不应大于1‰;

  2)轨顶水平及高程:高程允许偏差应为±1mm,左右股钢轨顶面水平允许偏差为1mm,在延长18m的距离范围内应无大于1mm的三角坑;

  3)轨道方向:用10m弦量允许偏差为1mm;

  4)轨顶高低差:用10m弦量不应大于1mm。

  2 检测装置应指定专人保养,确保状态良好。使用前必须用测量仪器校核各控制点坐标,其允许偏差为±2mm。

  4.2.2 库内高架检修平台应符合静态车辆限界要求,其建筑限界应采用测量仪器检测。

  4.2.3 试车线建筑限界应按区间正线的设备限界,采用检测车验收。基地内其他库外轨行区应按车辆基地设备限界进行验收。

  4.3 区 间

  4.3.1 区间土建工程完成后,在设备和管线安装前应采用测量仪器检测轨行区建筑限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盾构掘进法施工的隧道,应按直线段每隔6m、曲线及曲线以外的20m直线段每隔4.5m测量一个横断面,测点为管片接缝处的突出点;其他工法的区间应按直线段每隔6m、曲线及曲线以外的20m直线段每隔5m测量一个横断面;

  2 曲线起点、终点、缓圆点、圆缓点、联络通道、防淹门和人防门门框两端、道岔转辙机处、配线范围内的中隔墙和立柱等断面突变处应增加测量一个横断面;

  3 高架线和地面线应测量轨顶设计高程处2个点的结构内表面至线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高程和线路中心线处结构底板面的高程;

  4 U形槽应测量6个点的结构内表面至线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高程和线路中心线处结构底板面的高程;

  5 隧道应测量8个点的结构内表面至线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高程和线路中心线处的结构顶板底面、结构底板面的高程,圆形隧道宜加测圆心坐标。

  4.3.2 横断面测量数据宜按本规范附录A表A.3记录,并应根据限界要求对线路位置进行检查核实及调整。

  4.3.3 设备和管线安装后,在全线冷滑试验前,应采用检测车检测设备限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车可采用安装了刚性检测模板的平板工程车,模板宜可调节,各坐标点应符合设备限界要求;

  2 在直线段和圆曲线段,检测车检测速度应采用15km/h~30km/h范围内匀速运行;

  3 在缓和曲线段,应按每10m长度段最大曲率半径的曲线设备限界进行检测,检测车检测速度应采用10km/h匀速运行;

  4 安装的设备或管线和检测车发生擦碰,即应视为侵限。

  4.3.4 受流器、集电靴和混凝土结构体、车体之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4.3.4的规定。

表4.3.4 受流器、集电靴和混凝土结构体、车体之间的最小净距

CJJ201-2013(4限界)

4.4 车 站

  4.4.1 站台计算长度范围内建筑限界和屏蔽门安装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站台高度:允许偏差为±5mm;

  2 站台边缘至线路中心线水平距离:允许偏差为0mm~+10mm;

  3 屏蔽门最大突出点至线路中心线水平距离:允许偏差为—5mm~+15mm。

  4.4.2 应采用测量仪器检测站台计算长度范围内建筑限界和屏蔽门安装尺寸,应按每隔5m测量一个横断面,站台屏蔽门两端点、站台两端点处应增加测量一个横断面,应测量8个点的结构内表面至线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高程和线路中心线处的结构顶板底面、结构底板面的高程。

  4.4.3 站台计算长度范围外限界应符合本规范第4.3节的要求。

  条文说明

  4 限 界

  4.1 一般规定

  4.1.1 调线调坡设计完成后,才能进行设备和管线安装,设备和管线安装完成后,应分专业进行设备限界检测。

  4.1.2 全线设备限界检测合格后,方能进行全线冷滑、热滑及试运行。

  4.1.3 设备限界是在车辆限界外加未计及因素和安全间距(包括一系或二系悬挂故障状态)的界线。设备限界外安装的任何设备(有效站台长度内及接触轨设备带电部分除外),包括安装误差值和柔性变形量在内,均不得侵入设备限界。设备限界是保证车辆运行的安全线而设置的界限。要求所有的设备和管线在安装时,要充分考虑设备、管线安装误差和变形等不利因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侵入设备限界(由于车站站台作为特殊的设备和建筑物,专供车辆停靠和乘客上下;接触轨限界属于设备限界的辅助限界,所以两者例外)。在土建施工、设备和管线安装时需遵守设备限界的规定,确保土建结构、设备和管线安装不侵入设备限界。

  4.1.4 采用限界检测车可以对区间和车站(非站台侧)进行设备限界检测,但站台建筑限界和受流器(集电靴)电气绝缘距离必须用测量仪器(或专用工具)检测。

  4.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在工作岗位上使用无检定合格印、证或者超过检定周期以及经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

  4.1.6 用限界检测车进行站台建筑限界和区间设备限界检测。限界检测车在使用前,应对其进行校核,以保证限界检测车的精度。

  4.2 车辆基地

  4.2.1 凡出厂的新车和大修后的车辆,均应按照车辆断面基准坐标值进行车辆轮廓线断面测量。为此,应在车辆基地静调库内设一具车辆限界检测装置,检测装置的精度按设计车辆的基准坐标值及车辆测量范围的轨道精度计算确定。

  1 条文规定的允许偏差是最低标准;

  2 检测装置应经常清洗,每月保养一次,活动部分应及时加油,破损部分应及时修复,保持整机状态良好。检测装置的合页、插销、磁性定位器等易损件状态不良时应及时更换;橡胶片应平整不变形,发现变质、卷曲时应更换。检测装置的钢铁件应定期除锈,涂防锈漆;木质配件变形、开裂时应及时更换。检测装置的接地线应连接牢固,状态良好。更换检测装置零部件后,重新校核各控制点坐标值。当闲置时间超过半年时,在使用前必须用测量仪器校核各控制点坐标,坐标值的允许偏差值为±2mm。

  4.2.2 库内高架检修平台建筑限界按设计图纸要求验收,第一列进库列车驶入高架检修平台台位时,应仔细检查车辆与高平台边缘的安全间隙量,既要保证车顶与平台之间不会产生擦碰,又要保证工人从高平台上下车顶时的安全。

  4.2.3 试车线上列车行驶速度与正线相似,故采用正线设备限界进行限界验收。车辆基地站场内多小半径曲线和道岔,此区域内若有接触网杆塔、信号机以及其他轨旁设备,应按照该地段设备限界用限界检测车检测,凡检测车无法检测的部位则用测量仪器或专用工具复测。

  4.3 区 间

  4.3.1 设备安装前,应对隧道和桥梁的断面进行贯通测量,贯通测量按规定距离施测,并将测量结果制成测量表格,每个测量断面数据均应对照设计图纸后,标明侵限量,作为调线调坡设计的依据。

  1 盾构掘进法施工的隧道,直线段每隔6m(4环管片)、曲线及曲线以外的20m直线段每隔4.5m(3环管片)测量一个断面;

  3 横向2个点的横距、高程一般取轨顶设计高程处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

  4 横向6个点的横距、高程一般取轨顶设计高程以上3200mm、2000mm及轨顶设计高程处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

  5 隧道分矩形、圆形和马蹄形隧道。矩形隧道横向8个点的横距、高程一般取轨顶设计高程以上3200mm、2100mm、800mm及轨顶设计高程处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圆形隧道横向8个点的横距、高程一般取轨顶设计高程以上3200mm、800mm、以下150mm及圆心高度处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马蹄形隧道横向8个点的横距、高程一般取轨顶设计高程以上3200mm、2000mm、800mm及以下150mm处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

  4.3.3 检测车按站台计算长度内车辆限界和全线正线曲、直线设备限界设计,应可以测量站台边缘建筑限界,也可测量最小曲线段设备限界,可实现无级调节。检测车采用四轴平板工程车改装。检测模板为刚性,可保证在检测时不会变形。检测模板安装在转向架心盘销中心线处,以避免检测车行驶在曲线上产生额外偏移量。在直线段和圆曲线段,当遇到净空尺寸宽松地段,检测车行驶速度可以按15km/h~30km/h,以提高检测效率;缓和曲线地段,由于每隔10m须由工人调节模板(设备限界)宽度,故应降低检测车行驶速度。检测车工作时,车上应设总指挥一人,各施工标段负责人必须到场,由总指挥统领全线限界检测工作。检测中若发生模板与轨旁设备擦碰,应立即在侵限设备上标注侵限记号,并责令该标段施工负责人立即整改。整改完成后,应采用检测车复测,直到合格为止。

  4.3.4 受流器(集电靴)是带电体,在此高度范围内的轨旁设备,应满足电气绝缘距离。表中数据是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直线电机牵引系统设计规范》CJJ 167编制而成。轨道交通轨行区的土建施工、机电设备和管线安装等所有专业必须遵守表4.3.4中最小净距的规定。施工完成时必须按表中规定的数值对工程进行检查。

  4.4 车 站

  4.4.1 站台高度和站台边缘距线路中心线水平距离是限界验收中要求最为严格的标准,关系到乘客上下车时的安全。

  4.4.2 横向8个点的横距、高程一般取屏蔽门上端预埋件底部、屏蔽门中部、站台板中部及轨顶设计高程处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

  4.4.3 站台计算长度范围外行车速度高,应按区间建筑限界检测。

原创文章,作者:中建品质工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inzhigc.com/flfg/shizhenggongcheng/chengshiguidaojiaotonggongcheng/cjj_201_2013zhixia/776.html

Like (0)
Previous 2020年3月5日
Next 2020年3月5日

相关推荐

  • CJJ 201-2013直线电机轨道交通施工及验收规范

    《直线电机轨道交通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201-2013》 强条 4限界 4.3区间 4.3.4 受流器、集电靴和混凝土结构体、车体之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4.3.4的规定。 表4.3.4 受流器、集电靴和混凝土结构体、车体之间的最小净距 条文说明 4.3.4 受流器(集电靴)是带电体,在此高度范围内的轨旁设备,应满足电气绝缘距离。表中数据是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直线电机牵引系统设计规范》CJJ 167编制而成。轨道交通轨行区的土建施工、机电设备和管线安装等所有专业必须遵守表4.3.4中最小净距的规定。施工完成时必须按表中规定的数值对工程进行检查。 强条 12.3 安 装 12.3.1 感应板顶面高程

    2020年3月5日
  • CJJ201-2013(3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工程施工前应进行测量,应满足建筑施工和设备安装偏差的要求。 3.0.2 各专业开工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 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已审查并交底,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能满足施工需要; 2 已向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完成相关报监工作; 3 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已经批准,且已交底; 4 根据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已进行现场核对和施工测量; 5 主要材料、设备的供应已基本落实,机具、劳力能满足施工需要; 6 前期工程已基本完成,能满足施工要求; 7 临建房屋、工程用水、用电、施工场地、运输通道等已妥善解决; 8 开工报告已批准,开工日期已确定。 3.0.3 设备安装的

    2020年3月5日
  • CJJ 201-2013(2 术语)

    2 术 语 2.0.1 直线电机 linear motor 电动机处在平面内,只有磁场系统或定子安装在车上,另一部分则固定在轨道上。它是一种将电能转换成直线运动机械能,而不需要中间转换机构的驱动装置。直线电机可分为直线感应电动机和直线同步电动机。 2.0.2 直线电机牵引系统 rail transit by linear motor 采用直线电机非粘着驱动、钢轮/钢轨为支撑和导向的车辆运送乘客的轨道交通。 2.0.3 感应板 reaction plate 直线电机安装在轨枕或道床上的部分,由导电板、导磁板和支座组成。 2.0.4 固定式感应板 fixed reaction plate 感应板本体固定而垫片高度可以调节的一种感应板。 2.0.5 可调式感应板

    2020年3月5日
  • CJJ 201-2013(1 总 则)

    《CJJ201-2013直线电机轨道交通施工及验收规范》 1 总 则 1.0.1 为提高直线电机轨道交通工程质量,规范工程施工及其质量的验收,保证工程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直线电机轨道交通工程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施工及质量验收。 1.0.3 采用的原材料、预制品、设备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产品应有合格证和出厂说明书,设备应有铭牌。 1.0.4 直线电机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 1 总 则 1.0.1 本条阐述了制定本规范的目的。 1.0.2 本条文明确了本规范适用对象。 1.0.3、1.0.4 规

    2020年3月5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