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程勘测
2-0-1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
a) 5. 2.7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高大于200m的工程或库容大于10X109m3的大(1)型工程,以及50年超 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 10g地区且坝高大于150m的大(1)型 工程,应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5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应包括工程使用期限内,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工程场地 基岩的地震动参数。
b) 6.2.2可溶岩区水库严重渗漏地段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
1可溶岩层、隔水层及相对隔水层的厚度、连续性和空间分布。
4主要渗漏地段或主要渗漏通道的位置、形态和规模,喀斯特渗漏的性质,估算 渗漏量,提出防渗处理范围、深度和处理措施的建议。
c) 6.2.3非可溶岩区水库严重渗漏地段勘察,应查明断裂带、古河道、第四纪松 散层等渗漏介质的分布及其透水性,确定可能发生严重渗漏的地段、渗漏量及危害性,提出防渗处理范围和措施的建议。
d) 6.2.5水库浸没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4对于农作物区,应根据各种现有农作物的种类、分布,查明土壤盐渍化现状, 确定地下水埋深临界值。
5对于建筑物区,应根据各种现有建筑物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查明基础类型和 埋深,确定地下水埋深临界值。查明黄土、软土、膨胀土等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情况、性状和土的冻结深度,评价其影响。
6确定浸没的范围及危害程度。
e) 6.2.7水库库岸滑坡、崩塌和坍岸区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水库区对工程建筑物、城镇和居民区环境有影响的滑坡、崩塌的分布、范 围、规模和地下水动态特征。
2查明库岸滑坡、崩塌和坍岸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调查库岸水上、水下与水 位变动带稳定坡角。
3查明坍岸区岸坡结构类型、失稳模式、稳定现状,预测水库蓄水后坍岸范围及 危害性。
4评价水库蓄水前和蓄水后滑坡、崩塌体的稳定性,估算滑坡、崩塌入库方量、 涌浪高度及影响范围,评价其对航运、工程建筑物、城镇和居民区环境的影响。
f) 6.2.10泥石流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2查明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组成、分布范围、储量及流通区、堆积区的地 形地貌特征。
g) 6. 2. 12水库诱发地震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可行性研究阶段预测有可能发生水库诱发地震时,应对诱发地震可能性较大 的地段进行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论证,校核可能发震库段的诱震条件,预测发震地段、类型和发震强度,并应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作出评价。
2对需要进行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的工程,应进行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台网总体方案 设计。台网布设应有效控制库首及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较大的库段,监测震级下限应为0.5级左右。台网观测宜在水库蓄水前1〜2年开始。
h) 6.3.1 土石坝坝址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2查明坝基河床及两岸覆盖层的层次、厚度和分布,重点查明软土层、粉细砂、 湿陷性黄土、架空层、漂孤石层以及基岩中的石膏夹层等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情况。
4查明坝基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埋深,含水层或透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岩性、 厚度变化和空间分布,岩土体渗透性。重点查明可能导致强烈漏水和坝基、坝肩渗透变形的集中渗漏带的具体位置,提出坝基防渗处理的建议。
7查明坝区喀斯特发育特征,主要喀斯特洞穴和通道的分布规律,喀斯特泉的位 置和流量,相对隔水层的埋藏条件,提出防渗处理范围的建议.
i) 6. 4.1混凝土重力坝(砌石重力坝)坝址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3查明断层、破碎带、断层交汇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具体位置、规模和性状,特别 是顺河断层和缓倾角断层的分布和特征。
4查明岩体风化带和卸荷带在各部位的厚度及其特征。
5查明坝基、坝肩岩体的完整性、结构面的产状、延伸长度、充填物性状及其组 合关系。确定坝基、坝肩稳定分析的边界条件。
9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评价其对混凝土和钢结构的腐蚀性。
j) 6.5.1混凝土拱坝(砌石拱坝)坝址的勘察内容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 1条的 规定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2查明与拱座岩体有关的岸坡卸荷、岩体风化、断裂、喀斯特洞穴及溶蚀裂隙、 软弱层(带)、破碎带的分布与特征,确定拱座利用岩面和开挖深度,评价坝基和拱座岩体质量,提出处理建议。
3查明与拱座岩体变形有关的断层、破碎带、软弱层(带)、喀斯特洞穴及溶蚀 裂隙、风化、卸荷岩体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提出处理建议。
4查明与拱座抗滑稳定有关的各类结构面,特别是底滑面、侧滑面的分布、性 状、连通率,确定拱座抗滑稳定的边界条件,分析岩体变形与抗滑稳定的相互关系,提出处理建议。
k) 6.6.1溢洪道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溢洪道地段地层岩性,特别是软弱、膨胀、湿陷等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和 架空层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
2查明溢洪道地段的断层、裂隙密集带、层间剪切带和缓倾角结构面等的性状及 分布特征。
l) 6.7.1地面厂房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2查明厂址区地层岩性,特别是软弱岩类、膨胀性岩类、易溶和喀斯特化岩层以 及湿陷性土、膨胀土、软土、粉细砂、架空层等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厂址地基为可能地震液化土层时,应进行地震液化判别。
3查明厂址区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软弱结构面、缓倾角结构面的性状、 分布、规模及组合关系。
m) 6.8.1地下厂房系统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3查明厂址区岩层的产状、断层破碎带的位置、产状、规模、性状及裂隙发育特 征,分析各类结构面的组合关系。
4查明厂址区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强透水带的分布及特征。可溶岩 区应查明喀斯特水系统分布,预测掘进时发生突水(泥)的可能性,估算最大涌水量和对围岩稳定的影响,提出处理建议。
8查明岩层中的有害气体或放射性元素的赋存情况。
n) 6.9.1隧洞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3查明隧洞沿线岩层产状、主要断层、破碎带和节理裂隙密集带的位置、规模、 性状及其组合关系。隧洞穿过活断层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4查明隧洞沿线的地下水位、水温和水化学成分,特别要查明涌水量丰富的含水 层、汇水构造、强透水带以及与地表溪沟连通的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带和喀斯特通道,预测掘进时突水(泥)的可能性,估算最大涌水量,提出处理建议。提出 外水压力折减系数。
5可溶岩区应查明隧洞沿线的喀斯特发育规律、主要洞穴的发育层位、规模、充 填情况和富水性。洞线穿越大的喀斯特水系统或喀斯特洼地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10查明压力管道地段上覆岩体厚度和岩体应力状态,高水头压力管道地段尚应 调查上覆山体的稳定性、侧向边坡的稳定性、岩体的地质结构特征和高压水渗透特性。
11查明岩层中有害气体或放射性元素的赋存情况。
O) 6.10.1导流明渠及围堰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2查明地层岩性特征。基岩区应查明软弱岩层、喀斯特化岩层的分布及其工程地 质特性;第四纪沉积物应查明其厚度、物质组成,特别是软土、粉细砂、湿陷性黄土和架空层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P) 6.11.1通航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2岩基上的通航建筑物应查明软岩、断层、层间剪切带、主要裂隙及其组合与地 基、边坡的关系,提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评价地基、开挖边坡的稳定性。
3 土基上的通航建筑物应对地基的沉陷、湿陷、抗滑稳定、渗透变形、地震液化 等问题作出评价。
q) 6. 12. 1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以下内容:
2岩质边坡尚应查明岩体结构类型,风化、卸荷特征,各类结构面和软弱层的类 型、产状、分布、性质及其组合关系,分析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r) 6. 13. 1渠道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3查明渠道沿线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地下水补排关系和水位,特别是强透水 层和承压含水层等对渠道渗漏、涌水、渗透稳定、浸没、沼泽化、湿陷等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4查明渠道沿线地下采空区和隐藏喀斯特洞穴塌陷等形成的地表移动盆地,地震 塌陷区的分布范围、规模和稳定状况,并评价其对渠道的影响。对于穿越城镇、工矿区的渠段,还应探明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分布。
s) 6. 14. 1水闸及泵站勘察应包括以下内容:
1查明水闸及泵站场址区的地层岩性,重点查明软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 细砂、红黏土、冻土、石膏等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范围、性状和物理力学性质,基岩埋藏较浅时应调查基岩面的倾斜和起伏情况。
3查明场址区滑坡、潜在不稳定岩体以及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
t) 6.15.1深埋长隧洞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 9.1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包括下 列内容:
1基本查明可能产生高外水压力、突涌水(泥)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2基本查明可能产生围岩较大变形的岩组及大断裂破碎带的分布及特征。
3基本查明地应力特征,并判别产生岩爆的可能性。
4基本查明地温分布特征。
u) 6.19.2移民新址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2查明新址区及外围滑坡、崩塌、危岩、冲沟、泥石流、坍岸、喀斯特等不良地 质现象的分布范围及规模,分析其对新址区场地稳定性的影响。
3查明生产、生活用水水源、水量、水质及开采条件。
v) 9.4.1渗漏及渗透稳定性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土石坝坝体渗漏及渗透稳定性应查明下列内容:
1) 坝体填筑土的颗粒组成、渗透性、分层填土的结合情况,特别是坝体与岸坡接合部位填料的物质组成、密实性和渗透性。
2) 防渗体的颗粒组成、渗透性及新老防渗体之间的结合情况,评价其有效性。
5) 坝体下游坡渗水的部位、特征、渗漏量的变化规律及渗透稳定性。
6) 坝体塌陷、裂缝及生物洞穴的分布位置、规模及延伸连通情况。
2坝基及坝肩岩土体渗漏及渗透稳定性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
4) 古河道及单薄分水岭等的分布情况。
5) 两岸地下水位及其动态,地下水位低槽带与漏水点的关系。渗漏量与库水位的相关性。
w) 9.4.3不稳定边(岸)坡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
2不稳定边坡的分布范围、边界条件、规模、地质结构和地下水位。
3潜在滑动面的类型、产状、力学性质及与临空面的关系。
x) 9.4.5坝(闸)基及坝肩抗滑稳定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
1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特别是缓倾角结构面及其他不利结构面的分布、性质、 延伸性、组合关系及与上、下岩层的接触情况,确定坝(闸)基及坝肩稳定分析的边界条件。
3坝体与基岩接触面特征。
y) 9.4.8坝体变形与地基沉降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土石坝填筑料的物质组成、压实度、强度和渗透特性。
2查明坝体滑坡、开裂、塌陷等病害险情的分布位置、范围、特征、成因,险情 发生过程与抢险措施,运行期坝体变形位移情况及变化规律。
3查明地基地层结构、分布、物质组成,重点查明软土、湿陷性土等工程性质不 良岩土层的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特性,可溶岩区喀斯特洞穴的分布、充填情况及埋藏深度。
2-0-2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 55—2005
a) 5.2.9 溶洼水库和溶洞水库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3查明库盆区主要消水洞穴(隙)的分布位置、性质、规模及与库外连通程度, 被掩埋的地面塌坑、溶井和其他消泄水点情况等。
5查明堵体部位覆盖层的类型、性质和厚度,喀斯特洞隙发育规律和管道枝叉的 连通情况。在利用洞周岩壁挡水时,应调查洞周岩壁的完整情况、有效厚度及其支承稳定性。
b) 6.3.5对施工中可能遇到危及施工或建筑物安全的有关地质现象,应及时进行 预测和预报,其重点内容是:
1根据基坑开挖所揭露的土层情况,预测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特殊土层 的分布位置、高程、厚度,及可能发生的边坡滑动、塌陷、基坑涌水、涌砂和地基顶托等不利现象。
2预测洞室掘进中可能遇到的重大塌方、碎屑流、突水或其他地质灾害发生的 部位。
3根据边坡开挖后所揭露的岩土性质和不利结构面的分布情况,预测边坡失稳的 可能性及其边界条件,对施工期的监测提出建议。
2 0 3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12005
a) 4.3. 1新建堤防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4查明堤基相对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埋深、厚度、特性及与江、河、湖、海的水力 连系,调查沿线泉、井分布位置及其水位、流量变化规律,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质及其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5基本查明堤线附近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等的性状、位置、分布 范围,分析其对堤基渗漏、稳定的影响。
b) 4.3.2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的勘察除应满足本标准4. 3. 1条的规定外,还应包括 下列内容:
1复核堤基险情隐患分布位置、范围、特征,调查堤外滩地形、微地貌特征和宽 度,堤内决口冲刷坑和决口扇分布位置、范围等。
2查明拟加固堤段堤基临时堵体、决口口门淤积物等的分布位置、特征等,查明 因出险而引起的堤基地质条件变化情况。
c) 4.3.3涵闸工程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3查明闸基透水层、相对隔水层的厚度、埋藏条件、渗透特性及其与地表水体的 水力连系,地下水位及其动态变化,地下水及地表水质并评价其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4査明闸址处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土洞等的特性、分布范围,危及涵闸的滑 坡、崩塌等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规模和稳定性,评价其对闸基渗漏、稳定的影响。
d) 4.3.4堤岸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2基本查明拟护堤岸段岸坡的地质结构、各地层的岩性、空间分布规律,评价其 抗冲性能,确定各土(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注意特殊土层、粉细砂层等的分布情况及其性状,不利界面的形态。
e) 5.3.13钻孔完成后必须封孔(长期观测孔除外),封孔材料和封孔工艺应根据当地实际经验或试验资料确定。
f) 8.0.2 天然建筑材料产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原则:
3 土料产地距堤脚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严禁因土料开采引起堤防渗透变形和抗滑稳定问题。
2 0-4 《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 291—2003
a) 12.3. 1钻孔竣工验收后应按技术要求进行封孔,应采用32. 5级以上水泥配制 砂浆封孔,但小口径钻孔要用水泥浆封孔。
2-0-5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勘察规程》SL 313—2004
a) 4. 3. 2 施工地质预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与原设计所依据的地质资料和结论有较大出入的:£程地质条件和问题。
2基坑可能出现的管涌、流土或大量涌水。
b) 5.1.1岩质洞室围岩地质巡视内容应包括基本地质条件,并应侧重以下方面:
9在深埋洞段或高地应力区,收集地应力测试资料,调查片帮、岩爆、内鼓、弯 折变形地段的地质条件,观察记录片帮、岩爆的规模、延续时间、岩块大小、形状及岩爆发生时间与施工掘进的关系。
10在地温异常区,收集地温和洞温资料。
12在有害气体赋存区的洞段,收集有害气体监测资料。
c) 5.3.1遇下列情况时,应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1深埋隧洞和长隧洞。
2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与前期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有较大出入。
3预计开挖前进方向可能遇到重大不良地质现象(断层破碎带、喀斯特、软弱层 带、含有害气体的地层、突泥、突水等)。
d) 5.3.2遇下列现象时,应对其产生原因、性质和可能的危害作出分析判断,并 及时进行预报:
1围岩不断掉块,洞室内灰尘突然增多,支撑变形或连续发出响声。
2围岩顺裂缝错位、裂缝加宽、位移速率加大。
3出现片帮、岩爆或严重鼓胀变形。
4出现涌水、涌沙、涌水量增大、涌水突然变浑浊现象,地下水化学成分产生明 显变化。
5干燥岩质洞段突然出现地下水流,渗水点位置突然变化,破碎带水流活动加 剧,土质洞段含水量明显增大。
6地温突然发生变化,洞内突然出现冷空气对流。
7钻孔时,纯钻进速度加快且钻孔回水消失、经常发生卡钻。
e) 5. 3. 3施工地质预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1未开挖洞段的地质情况和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2可能出现坍塌、崩落、岩爆、膨胀、涌沙、突泥、突水的位置、规模及发展趋 势,含有害气体地层的位置。
f) 6.3.1遇下列现象时,应对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性质和可能的危害作出分析 判断,并及时进行预报:
1边坡上不断出现小塌方、掉块、小错动、弯折、倾倒、反翘等现象,且有加剧 趋势。
2边坡上出现新的张裂缝或剪切裂缝,下部隆起、胀裂。
3坡面开裂、爆破孔错位、原有裂隙扩展和错动。
4坡面水沿裂隙很快漏失,沿软弱结构面的湿度增加。
5地下水水位、出露点的流量突变,出现新的出露点,水质由清变浑。
6边坡变形监测数据出现异常。
7 土质边坡出现管涌、流土等现象。
g) 6. 3. 2施工地质预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1边坡中可能失稳岩(土)体的位置、体积、几何边界和力学参数。
2边坡可能的变形和失稳的形式、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h) 7. 3.2施工地质预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与原设计所依据的地质资料和结论有较大出入的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
2可能产生异常涌水、涌沙的部位。
2 0 6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 326—2005
a) 4. 10. 3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要求:
4环境,辐射防护应以正当化、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的综合防护为原则,摒弃 阈值的观念,避免不必要的照射,辐射防护标准应依据GB 18871执行。
原创文章,作者:中建品质工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inzhigc.com/flfg/shuiligongcheng/slgcsj/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