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防雷引下线及接闪器安装
24.1主控项目
24.1.1防雷引下线的布置、安装数量和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明敷的引下线全数检查,利用建筑结构内钢筋敷设的引下线或抹灰层内的引下线按总数量各抽查5%,且均不得少于2处。
检查方法:明敷的观察检查,暗敷的施工中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条文说明:
24.1.1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中对引下线的布置、规格及数量等均有相关规定,在设计图中也有明确要求,本条主要是强调施工应符合相关设计文件的要求。
24.1.2接闪器的布置、规格及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核对设计文件。
24.1.3接闪器与防雷引下线必须采用焊接或卡接器连接,防雷引下线与接地装置必须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采用专用工具拧紧检查。
条文说明:
24.1.3接闪器与防雷引下线、防雷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点(处)数量由设计确定。本条规定主要是强调接闪器与防雷引下线及防雷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点(处)的连接要求,以确保相互连接的可靠性。
24.1.4当利用建筑物金属屋面或屋顶上旗杆、栏杆、装饰物、铁塔、女儿墙上的盖板等永久性金属物做接闪器时,其材质及截面应符合设计要求,建筑物金属屋面板间的连接、永久性金属物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应可靠、持久。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核查材质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和材料进场验收记录,并核对设计文件。
条文说明:
24.1.4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中,已明确规定可利用建筑物金属屋面或屋面上永久性金属物作接闪器。但对金属物的材质、厚度、截面及连接方式都有明确规定,因此施工中应进行检查,以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24.2一般项目
24.2.1暗敷在建筑物抹灰层内的引下线应有卡钉分段固定;明敷的引下线应平直、无急弯,并应设置专用支架固定,引下线焊接处应刷油漆防腐且无遗漏。
检查数量:抽查引下线总数的10%,且不得少于2处。
检查方法:明敷的观察检查,暗敷的施工中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条文说明:
24.2.1防雷引下线的敷设方式由设计选定,如埋入抹灰层内引下则应分段卡牢固定,且紧贴砌体表面,不能有过大的起伏,否则会影响抹灰施工,也不能保证应有的抹灰层厚度。防雷引下线允许焊接连接和专用支架固定,但焊接处要刷油漆防腐,如用专用卡具连接或固定,不破坏锌保护层。
24.2.2设计要求接地的幕墙金属框架和建筑物的金属门窗,应就近与防雷引下线连接可靠,连接处不同金属间应采取防电化学腐蚀措施。
检查数量:按接地点总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1处。
检查方法:施工中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24.2.3接闪杆、接闪线或接闪带安装位置应正确,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焊接固定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防松零件齐全,焊接连接处应防腐完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条文说明:
24.2.3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中对接闪器的布置、规格及数量等均有相关规定,本条主要是强调在施工中应符合相关设计文件的要求。
24.2.4防雷引下线、接闪线、接闪网和接闪带的焊接连接搭接长度及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22.2.2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24.2.5接闪线和接闪带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应平正顺直、无急弯,其固定支架应间距均匀、固定牢固;
2当设计无要求时,固定支架高度不宜小于150mm,间距应符合表24.2.5的规定;
3每个固定支架应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
检查数量:第1款、第2款全数检查,第3款按支持件总数抽查30%,且不得少于3个。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用尺量、用测力计测量支架的垂直受力值。
表24.2.5明敷引下线及接闪导体固定支架的间距(mm)
条文说明:
24.2.5本条是为使接闪线或接闪带顺直、固定可靠,不因受外力作用而发生脱落现象而作出的规定。支架的垂直受力值可用拉力称进行测量。
24.2.6接闪带或接闪网在过建筑物变形缝处的跨接应有补偿措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原创文章,作者:中建品质工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inzhigc.com/flfg/jianzhugongcheng/jianzhudianqi/fangleiyinxiaxianjijieshanqianzhuang/324.html